孔子说: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。
又性所具之四端,乃天所予我者,故知其性而可知天。从宏观方面而言,孟子的天下观对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两点历史启示:第一、先立其大。
这个观点自上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,就为各国学者所热烈讨论并持续至今。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如果事情没有处理好,不要埋怨环境,不去责怪别人,而应该反省和检查自己。大夫能荐人于诸侯,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。2.人类经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省,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。同样,如要罢黜官员或判决死罪,也要求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。
国家治理好了,就为下一步的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齐桓公对于管仲,学焉而后臣之,故不劳而霸(均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。孟子说: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,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。
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天下,必须具备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等诸多条件。万章问:以行与事示之者,如之何?孟子说:天子能荐人于天,不能使天与之天下。欲平治天下,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。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
物交物,则引之而已矣。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在孟子看来,四端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,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道德理性。
孟子指出,诸侯之宝三:土地、人民、政事。由此可见,孟子认为,人性具有一种自然的趋向,就是趋向善。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诸侯可以变置,社稷也可以变置,唯独民众不可以变置,因为民众是国家的根基,而根基是不可变换的。那么,怎样理解天是否接受和民众是否接受?万章当时也不理解这一点,所以他接着问: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,暴之于民而民受之,如何?孟子说:使之主祭,而百神享之,是天受之。
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这五项仁政措施涉及到政治制度问题。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首先,孟子强调羞耻之心,他说:耻之于人大矣。在轴心时代,为什么会涌现出如此众多而且杰出的思想家?刘家和先生认为,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精神觉醒了。
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所谓物交物,前一个物代指耳目器官,后一个物指各种事物,耳目等感觉器官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诱惑。轴心时代这个词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《历史的起源与目标》一书中提出的。
他与齐宣王关于保民而王的一段对话阐述了这个问题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统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,它反映了战国时代人们的一种共同心愿,也反映了一种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。
相对而言,仁政措施具有变动性、临时性,而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、长久性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所谓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,就是说,如果像纣王那样暴虐无道,那么他已经失去了为君的资格,这时武王伐纣就具有了道义合法性,就完全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弑君篡位了。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,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甚或兼并他国。概而言之,孟子的治国之道以民本思想为基础。这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。一言蔽之,在修养过程中,要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。
残贼之人,谓之‘一夫。孟子说: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。
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‘我能为君约与国,战必克。
孟子强调先立其大,其实质含义是指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在孟子看来,良臣之所以化为民贼,其本质就在于富桀与辅桀。
趋善着重指出人性中蕴含一种向善的可能,要实现这种可能有待于人的主观能动性,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。4.世界各国都应当讲究仁义,坚持相互尊重、平等协商,以对话解决争端、以协商化解分歧,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,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。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在修身过程中,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:1.存心养性。
总而言之,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的人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培育和发展,拥有一种比较健全而独立的人格,那么,这就为国家的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孟子说: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惟士为能。
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。据此,我们也许可以说,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。
当今世界,霸权主义、恐怖主义、极端主义、核武器扩散、能源危机、贫富差距,以及全球气候变暖、生态恶化、网络安全、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等,早已跨越国界和民族,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,是全人类都必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。摘要:孟子的天下观诞生于轴心时代,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。
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,他说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而要想治理好国家,必须深刻认识民为邦本的道理。国家要生存和发展,就要顺从天意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。
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又说:故苟得其养,无物不长。
趋善不同于性善,前者表示一种自然趋向与能力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
作者:李英华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: 孟子 天下观 人文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 。心不若人,则不知恶,此之谓不知类也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